「一開始我們看一個疾病,後來其實我們醫治的是一個人。」這是現任雙和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趙祖怡,在獲頒新北市第7屆醫療公益獎之醫療特殊奉獻獎時發表的感言,也是他從醫以來的心情寫照。
近40年來,趙祖怡醫治過無數癌症患者,也曾幾次接手在別的醫院求診、但被醫師認為沒救的病患。趙祖怡說,看到治療的病人能夠按時回診、再見到他們都活得好好的樣子,就是醫師生涯中最有成就的事情。今年63歲的趙祖怡也有獨到養生哲學,讓他自豪這些年的體適能,應該比中年時來得更好。
趙祖怡主任於1983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,曾任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及國防醫學院教授,2008年被《商業週刊》推薦為百大良醫;2010年轉任至雙和醫院,在教學、研究、臨床與行政服務各方面均有傑出之貢獻。
不過在醫師和教學及病理研究上表現出色,代價就是體力大不如前。幾年前,趙主任頻被友人提醒,身材走樣變胖,看上去顯得疲累,勸他要找時間運動。「我4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有足底筋膜炎,腳底板會痛,所以那時沒怎麼運動。」直到一位友人帶著他走進健身房,趙祖怡這才驚覺相見恨晚,他開始隨著教練進行重訓。
趙主任笑說,會選擇當血液腫瘤科醫師,大概跟骨子裡有「愛挑戰、不服輸」的個性有關,希望做些別人還沒涉足的創新研究,並且一定會堅持下去,直到有成果為止。這樣的執著精神,也被趙祖怡在運動時徹底實踐。他可以一個星期去7次健身房,從重訓、心肺有氧到肢體協調伸展,全都包含在運動菜單裡,每個動作都做好做滿。多年來無論再怎麼忙碌,一周兩次重訓絕對跑不掉。
「每次運動完,我都覺得越來越有力氣,精神也變好。」他舉例,以往困擾他的腳底痛,隨著重訓後的強化肌力與伸展,明顯減輕。「有時走路不小心快滑倒了,身體會自然又快速修正平衡,」趙祖怡笑著說,「明顯感受到,自己比以前來得輕巧多了。」
除了讓體適能活絡,心情開朗愉悅也是健康的重點之一。了解他個性和嗜好的老婆,選在他60歲那一年生日,幫趙祖怡報名了音樂教室,學的竟然是爵士鼓。
「我當過學生,也當過老師,非常清楚『學習』沒有捷徑,就像小和尚挑水,每個基本功都要耐心好好練習。」他說學了打鼓之後,這才知道鼓手不但需要明快大腦反應及靈巧手腦協調,「拿著鼓棒懸空的手要有力敲擊、踩踏大鼓不能空虛無力,這都是核心肌群要足夠有力才能做到。」
說起打鼓,趙祖怡神情就像小男孩般雀躍,「打鼓是很好的紓壓方式,尤其累的時候,全心打鼓是很舒暢的放鬆。」
他還從鼓譜中體會,要讓鼓句打得順利,不能只盯著看當下的鼓譜段落,應該要先往前看,「預先知道未來的走向,你才能先做好準備,就能打得順而不卡卡。」
在打鼓時學到的「往前看」,也成了趙祖怡的生活哲學。他眼見一位學長因為中風而行動不便,心生警惕之餘,也想讓平日非慣用的左手,在需要時能派上用場,於是開始練習用左手拿筷子吃飯。
他先觀察右手怎麼執筷,再發揮一貫的堅持精神,一天一天慢慢體會,現在趙祖怡已經可以用筷子夾起花生、玉米、飯粒等小物都不成問題。他也笑說,以前他吃飯是火速結束,現在換成左手,速度當然變得緩慢,但是卻有比較多的時間留在餐桌上,反而與家人更有聊天的機會,這是練習用左手吃飯後,意外得到的美好收穫。
趙祖怡語重心長地說,「初被診斷出癌症的病人,如果不是在腫瘤科被證實,那麼應該在治療之前,與腫瘤科醫師深入討論治療計畫該如何進行,因為腫瘤科醫師最知道腫瘤治療的發展。病人不一定要找腫瘤科醫師治療,但一定要找腫瘤科醫師諮詢。」這是趙主任在專業上對癌患的建議。能讓患者能受到更完整而精確的醫療照顧,就是血液腫瘤科醫師的職責。
「你若為獅,何須炫耀」、「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」,這是趙祖怡近年來的體悟,對他來說,所謂的成就不是自己出名得利,而是「幫助了多少人,讓別人成功」。
他笑說,現在最開心的事,就是聽到曾經教過的學生對他說,「以前你教我的事情,我都沒有忘記,得到很多收穫…」,或是治療過的癌症病人,健康回來門診。「能發揮自己的位子,就是最好的位子,」這個體悟讓他心情總是開朗,覺得生活大有意義,為實踐養生加分不少。
「中年的時候,我有脂肪肝,骨密度也快不及格,但是運動大概半年後,骨密度就有改進,連脂肪肝也減少,」趙祖怡笑咪咪繼續說,「更重要的是,醫生老叫病人運動,可是自己都不懂,要怎麼勸病人,」他琅琅上口各種運動項目能帶來的好處,一時之間,趙祖怡好像化身健身教練,讓診間的空氣變得輕盈。
也是這樣親和的特質,不少病人在罹病驚恐之餘,無形中從趙祖怡的言行中得到支持的力量。趙主任謙稱這些都不是什麼養生大法,但他的好精神都寫在臉上,讓人一眼就能見證,印象深刻。
新聞來源:中時新聞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