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.8.17 東生華
想要身體常保健康,必須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三項指數,這已經是台灣民眾基本的養生概念。不過若是不適當調控,也會造成身體機能失調。以糖尿病患為例,除了控制血糖之外,血脂也是重點。但除了膽固醇被大家關注之外,三酸甘油脂數值不容忽視,治療時兩者之間有時會造成所謂的「蹺蹺板效應」,反而增加罹患心血管共病的風險。
高雄基督教醫院院長盧介祥醫師指出,一般所謂的脂肪,其中主要是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,一般來說,人體血脂含量理想濃度為總膽固醇 <200mg/dL、三酸甘油脂 <130mg/dL,如果超過就是高血脂症。
不過正因血脂中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,因此統稱的高血脂症其實分為3種:
許多人一見到健檢報告中總膽固醇數值紅字就緊張。但其實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,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,因此過高或過低都不好。
盧介祥醫師指出,尤其對糖尿病這類代謝疾病患者來說,通常患者都會好好控制血糖的數值,但多數人並不瞭解自身血脂異常的狀態,超標的三酸甘油脂與總膽固醇更為可怕,不但導致肥胖,更是造成罹患動脈粥狀硬化、心血管疾病、腦中風的高危險因子。
一旦透過抽血檢測與醫師判定為混合型高血脂症,第一時間無須太過擔憂。盧介祥醫師強調,大多患者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型態來調整數值。
盧介祥醫師指出,若是經過3-6個月的生活作息調控後,血脂狀況仍未能改善達標的話,會進行藥物控制。
一般來說,statin加上fibrate類的藥物,是臨床上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主力,不過對許多病人來說,對於每天要吃好幾顆藥物,常常感覺麻煩而刻意忽略,服藥順從性下降,預後的效果也會比較差。
更棘手的是,statin併用fibrate會增加副作用的機率,單一使用還會導致「蹺蹺板效應」──這是臨床上用藥後,雖然降低了病人的三酸甘油脂,卻提高了原本穩定調控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,讓壞膽固醇相對上升,這是治療上的一大盲點,若是患者以為有在吃藥就能放心,反而會增加心血管等共病罹病甚至惡化的風險。
不過盧介祥醫師也強調,定期透過抽血檢查檢驗血脂數值,就能夠檢測出是否有蹺蹺板效應影響。目前臨床上也有針對混合型高血脂「蹺蹺板效應」的複合藥物。
盧醫師指出,含有Niacin成份的複方降血脂藥物,除了藥錠本身有statin,可以同時調控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,透過成分協同效應的加乘性,能讓血脂治療更有效果。同時複合藥錠也能減少患者日常要服用的藥物數量,提升藥物的遵從性和生活品質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原本多發生在熟齡族群的高血脂症,臨床上的確見到發生的年齡層逐年下降,增加不少正當青壯年的患者。盧介祥醫師強調,雖然有部份高血脂症是家族遺傳,無法預防,但後天生活型態絕對更是舉足輕重的關鍵。
盧醫師再三提醒,「高血脂症是可以被控制或調整回正常數值的」。建議民眾定期健檢,注意各項血管數值指標,提早改變生活方式,不但能延緩血管病變發作時機,已經超標的紅字,絕對也能漂亮逆轉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