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首頁 / 最新消息

肺癌想用標靶藥物保命?名醫揭關鍵 基因突變「篩二次」才夠

2020.10.7 精準醫療 肺癌想用標靶藥物保命?名醫揭關鍵 基因突變「篩二次」才夠

 

肺癌不僅發生率高居國人癌症第2位,死亡率更是不分男女的頭號殺手,儘管臨床統計8成人發現時已晚,所幸國人罹患肺腺癌占最大宗,其中多具基因突變,可藉檢測找出對的標靶藥物順利延命,但只「篩」一次可能不夠!國內肺癌權威、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提醒,半數病人恐在1年內出現抗藥性,一旦發生,一定要做次世代定序(NGS)技術再「篩」一次,才能決定是否適用新一代標靶藥物繼續保命。

肺癌主要可分4大類,包括:「小細胞肺癌」及「肺腺癌」、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」、「大細胞肺癌」,不同種類,治療方式及對治療的反應,命運大不相同。
王金洲表示,病理組織切片確診、瞭解細胞型態為何、癌症分期,再透過基因檢測篩檢有無對應標靶基因,是對抗肺癌缺一不可的4大步驟,其中有無基因突變更是用藥重要的指標,因為現在針對EGFR、ALK、MET、ROS1以及BRAF等基因突變都有標靶藥物可用;且對比免疫治療僅2成人有效果,用標靶藥物高達8成。

第一代、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有效者,8成腫瘤會縮小,但隱憂是等到發生抗藥性後,此時傳統的病理組織切片常常難以下手,要嘛切到壞死或發炎性細胞組織,做白工;或是患者的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、脊椎等組織不易採檢且採檢風險較高的部位。

 

王金洲強調,針對這類採檢有困難者,NGS基因檢測的液態切片可以補強,利用「一管血」抽血找到腫瘤釋放到血液中的微量腫瘤DNA來進行定序,較不受限制,但得注意是否涵蓋所有基因突變類型(單一核甘酸突變、插入缺失突變、拷貝數變化、基因融合等4種),才不會一開始就錯失可能可以對應到標靶藥物的機會;另外,檢測最好可同時進行包含血液游離懸浮DNA(cfDNA)以及白血球細胞核DNA兩套並行的NGS定序,且須注意檢測極限及靈敏度,才能有效排除檢測偽陰性或偽陽性的問題。

王金洲說,臨床經驗,有一半EGFR突變患者約會在用藥1年左右出現抗藥性,所幸其中5到6成都可以發現抗藥性突變點位EGFR T790M,可順利申請健保給付,轉而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,讓存活期可一舉拉長到約4年,此時,利用NGS技術一次確認所有可能的抗藥性突變點位便是關鍵。

王金洲就收治一名患者,接受第一線EGFR標靶藥物病情得到良好控制,然而最近一次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出現新的腫瘤病灶,代表標靶治療已失效出現抗藥性,患者原來不願意開刀取腦部組織做基因檢測想放棄,還好得知有抽血做基因檢測的技術,隨即抽血檢驗結果發現出現新的抗藥性突變EGFR T790M,因此得以順利轉而接受第三代標靶物的治療。

肺癌特性難以早期發現,王金洲建議,年逾50歲、有抽菸史、有家族史、職業曝露風險等高風險族群,50歲以上務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,且可預期會有越來越多新藥可用,更要打破害怕迷思,積極接受治療。(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、程子奕、陳駿碩/高雄報導)

原文出處請詳見https://cnews.com.tw/003201007a0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