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5.10
東生華
「雖然不像醫生、護士每天面對病人,但我們製作的藥品卻可以在無形中幫助很多病人」,選擇就讀藥學系的楊思源,一開始並沒有鴻圖大志,只是認為畢業後能夠擁有穩定的工作,不過在投入製藥行業後,製藥的意義卻在她心中逐漸昇華。
楊思源從陽明大學藥理研究所畢業後,就進入東洋從事臨床試驗專員(CRA),不僅每天閱讀大量論文,也需要像專案經理一樣緊盯每個環節的執行,為她日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而在職位上耕耘兩年後,楊思源也被高層注意,詢問她是否願意擔任產品經理。
轉為經理後,又是另一番天地,楊思源描述她的工作有點像專屬醫生的顧問,當醫生要使用公司推出的新藥時,就會對她「奪命連環Call」,不管是新藥的用量,還是病人服藥後的副作用,都是她的負責範圍。楊思源回憶,她第一個研究是與北榮一起合作試驗肝癌藥,曾經一天內在辦公室和北榮之間往返四次。
楊思源對自己的設定是每三年就要學習一樣新東西,即使如今已成為東生華總經理,她也仍在生物藥學所讀博士班,並每天閱讀論文,關注國際趨勢,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識。同時,在職場上,楊思源也不懼怕「爛攤子」,除了用自己的經驗去應對新的挑戰,她也不吝於請教她的Idol─東洋集團董事長林全,來獲得不同的角度與視野。
在東洋集團任職的二十五年,不管是從事臨床試驗專員,還是擔任產品經理,楊思源都能在接受挑戰的同時發掘工作樂趣,持續在職場上發光發熱,一步步寫出自己的傳奇。
東生華雙引擎策略分別為有機和無機成長,其中2024年公司約有56%的營收來自無機成長,在2023與2024年東生華併購高峰藥品及創益生技,同時廣納人才,員工數約成長三倍,不管是對策略多元化還是併購投後控管,都提供了極大的幫助。
2024年東生華透過雙引擎策略達到達成「五年翻倍」的成長目標,楊思源設定,在雙引擎策略下,公司每年要達到15%雙位數成長,以實現下一個「五年翻倍」。
楊思源在東洋擁有十年的內外銷經驗,到了東生華後,發現旗下產品多無外銷,未免感到可惜。東生華產品以自製國產新藥為主,這類藥品需要投入經費去研發、試驗,在國外相對常見,但在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卻仍是新藥,因此讓楊思源看到了新市場,選擇將產品外銷至東南亞,再加上東生華母公司在東南亞本來就有許多據點,增添許多助力。
事實上,台灣的健保制度使藥價被壓得極低,有時甚至無法回收投資成本,東南亞卻沒有類似制度,自費比例高,也提供更大的市場去支持藥品研發。
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」當人無法在身心靈、家庭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時,不太可能為了工作捨棄前者,楊思源認為,在人生不同的里程碑上,若能提供員工一些幫助,有助於他們長久的在舞台上發揮。
2022年,以中小企業之姿初出茅廬的東生華就榮獲了HR ASIA最佳企業雇主獎,在疫情爆發居家辦公時,為了紓解員工的身心壓力,東生華還舉辦了線上健身房,讓員工打開鏡頭一起健身半小時,楊思源逗趣的分享:「因為太久沒運動,不到十分鐘大家就汗流浹背!」
2023年,大家從居家返回辦公室,不過對於疫情的恐慌仍未消退,楊思源又和心理腫瘤基金會的方俊凱醫生合作推出了心理課程、測驗,也提供匿名的心理師諮詢,大受員工好評。到了2024年,東生華除了ESG,也推動DEI(多元、平等、共融),打造職場性別多元。除了上述所說,東生華也支持員工自行創立社團,並提供經費,近年因為ChatGPT的爆紅,東生華還有請老師來教學如何對AI下指令,不斷與時俱進。
從楊思源的談吐中,可以感受到她對員工福祉的熱情,東生華在她的帶領下就像溫暖的大家庭,遵守著職場秩序同時,又處處散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,真正做到了「以人為本」。
長者的心血管功能常需要關注、護理,東生華主攻心血管科用藥,因此在回饋社會時,便以關懷長者為主,且注意到城鄉資源差距,更專注在偏鄉長者身上。東生華除了長期與老五老基金會合作,公司同仁也會主動報名,和基金會一起長途跋涉到深山老區裡擔任一日志工。
東生華過去多次派出行動物資車,為不方便採買的獨居老人提供生活物資,東生華的藥師也會發揮自身所長,替長者量血壓,關注他們的健康,許多長者在志工離開時都依依不捨的與他們道別。「我們在城市裡每天都覺得喧嘩,但有許多長者卻被遺忘在偏鄉」,楊思源說道,關懷他人是醫療行業的使命,也是東生華持續發揚的精神。
除了關懷偏鄉老人,東生華也在近年投入石虎環境保護,認領稻田並以有機方式耕種,避免石虎受化學肥料毒害。認養的稻田,不管是插秧還是收割都要親力親為,東生華又與老五老基金會合作,邀請老人家一起來割稻、脫穀,不僅讓許多長輩大展身手,也讓他們回憶起還未工業化的農業社會。收成回來的農作物,公司會再製作成禮盒或肥皂分送出去,禮物雖然不貴重,卻是一份真摯的心意。
「我們在要做一件事前,常會做出預設條件」,2006年時楊思源被診斷出淋巴瘤,經歷過這場大病後,楊思源開始找回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被遺忘的初衷,更懂得把握當下。同時,身為天主教徒,在每個禮拜的彌撒中,楊思源不斷加深關懷弱勢的覺悟,在康復後選擇重返職場,也是因為她認為製作對病人有益的藥品,遠比在病友會擔任志工更有影響力。
因為許多病症在末期藥物已無太大作用,在未來,楊思源也期許能不斷推動預防型藥物,從早期就著手治療,盡量避免憾事發生。
概觀楊思源的前半生,從普通職員做起,年僅四十四歲就成為東洋集團最年輕的總經理之一,職場上她宛如勁草,不畏挑戰、保持人性柔軟,生活上她猶似松柏,經歷磨練、勇於活在當下,讓人不禁期待,日後她還能如何發光,並帶領東生華走向全新高度。
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[理財周刊1289期] 👈點紅字看更多
感謝理財週刊採訪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