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首頁 / 最新消息

突感心臟「被繩子綁住」恐是心絞痛 必知保命關鍵

2021.6.17 東生華

 

圖/許栢超醫師提供
許栢超醫師強調,詳細確認胸悶胸痛的原因非常重要,才能從根本調整用藥,精準對抗胸痛。(圖/許栢超醫師提供)

 

近日新冠疫情未解,大家格外注意自己的身體異狀,尤其對於突然的胸悶、喘不過氣更是緊張萬分。由於疫情期間狀況特殊,若出現相關症狀時,應先依照指揮中心訂立的篩檢程序確認是否染疫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、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栢超提醒,若有胸悶症狀不能掉以輕心,應進一步至心臟內科檢查。許醫師指出,像是心絞痛、心肌梗塞,甚至胃食道逆流,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胸悶,重症急性發作也會危及生命。

 

胸痛的原因多元 哪些會有生命危險?

引發胸痛的原因非常多,除了心臟本身的慢性心絞痛,也就是俗稱的狹心症、心包膜發炎、急性心肌梗塞、主動脈剝離等,其他像是胃食道逆流、肌肉骨骼疼痛、肋軟骨發炎、肺炎、肋膜發炎、氣胸、肺栓塞等等,都是胸痛的可能病因之一。

許栢超醫師指出,對像是心肌梗塞、主動脈剝離、肺栓塞等嚴重而急性致命的狀況而言,胸痛是很重要的警訊。這些疾病是醫護人員在診治胸痛病人時,最先考慮的疾病,如果懷疑是急症,就會進行必要的緊急處置,像是心肌梗塞可做緊急心導管手術,或是肺栓塞可做血栓的消融治療等。

但如果病人的胸痛和這些疾病無關,醫師會視各種相關臨床表現,安排需要的檢查或治療,因此在心臟內科就診時,醫師常會進行詳細的生活詢答,釐清胸痛的主因。

 

同樣是胸痛,但是痛感有別,對應的問題也大不相同,需要患者配合說明,讓醫師更能迅速精準找出異狀原因。(圖/周凡鈺製圖)

心絞痛與心肌梗塞、胃食道逆流 痛的感覺不一樣

以病人主訴的胸悶胸痛症狀,心臟內科醫師會有不同判斷,像是:

→像被大石頭壓住、被繩子綁住,但持續時間不長:
可能是因心臟冠狀動脈狹窄、心肌缺氧導致的穩定型心絞痛。

→較劇烈且持續時間較長,可能轉移到下巴、左上臂等處、合併噁心嘔吐、冒冷汗等症狀:
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導致血流供應中斷、產生心肌壞死的心肌梗塞。

→胸部會有灼熱感(火燒心)伴隨的痛,合併有胃酸逆流等症狀:
以胃食道逆流機率高。

→胸痛伴隨發燒
可能是肺炎、肋膜炎、心肌炎、心包膜炎或縱膈腔炎等感染症造成的痛。

 

許栢超醫師強調,許多人認為,心臟或心血管有狀況,就要做心導管檢查,但其實並不是每一種狀況都適用。尤其許多心臟病患者,誤以為平時帶著硝化甘油救急、胸悶了就去做支架,就能保命。其實,詳細確認胸悶胸痛的原因更重要,才能從根本調整用藥,精準對抗胸痛。

以最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來說,除了急性心肌梗塞之外,慢性狹心症造成的心絞痛,對患者生活影響甚大。但許醫師指出,只要善用藥物,也能減少心絞痛發作時間跟頻率,讓生活品質更好,未必每個病患都一定要進行心導管手術。

 

「穩定型心絞痛」病人 藥物治療為優先考量

許栢超醫師舉例,像是爬樓梯或運動後,突然胸悶,但可能休息5分鐘後症狀就消失,這類屬於「穩定型心絞痛」患者,就比較適合以藥物控制,加上正確的生活作息,拒菸酒、適當運動、控制三高,就能延緩或避免更趨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。

其實醫界本來就知道,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來說,做心導管放置支架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症狀,而不是降低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或死亡率。雖然支架目前發展越來越進步,但心導管主要能降低死亡率的部分還是以急性冠心症為主,對於穩定型心絞痛方面,藥物的調控對病人來說其實是更重要的一環。

β受體阻斷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,是醫界建議用於初期治療的抗心絞痛藥,分別通過減少心跳率和舒張血管,減少心肌缺血。醫生通常會處方其中一類或同時處方兩類藥物,連同即時紓緩心絞痛發作的短效硝酸鹽,或使用較為長效型的硝酸鹽藥物。

但臨床上,有不少患者在服用治療藥物時,會引發程度不等的頭痛,或因血壓過低而引發暈眩,甚至有人頭痛頭暈的頻率與程度,比原本的胸悶胸痛還嚴重,造成患者任意停藥或是減少藥量。

許栢超醫師指出,患者其實也有其他用藥的選擇,台灣已引進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,可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,對於患者詬病的頭痛與頭暈等副作用也相對較少發生。

醫師指出,雖然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目前健保尚未給付,但病患仍可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,透過傳統、新機轉藥物的治療反應,來選出最合適自己的治療用藥,藉此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、提高生活品質。

 

資料來源:2021/06/17 中時新聞網 梁惠明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